基础研究是推动科技发展与变革的原动力,是整个科学体系的源头和所有技术问题的总机关。作为一种“长线投资”,我国基础研究经费90%以上来自政府拨款,要进一步拓展基础研究的深度和广度,经费投入来源亟需向多元化转变。
市政府办公厅近日印发《上海市支持企业加强基础研究增强高质量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措施》,并于8月1日起施行。9条政策干货满满,从企业基础研究决策、投入、组织、创新生态等方面,以机制和制度创新为全国探路。
作为我国基础研究的重镇,近年来上海全社会基础研究投入持续加大,但总量还有待提升,特别是企业基础研究投入有待进一步加强。2024年,全市基础研究经费支出占R&D经费支出比例达11%左右,到2027年这一比例将力争提高到15%左右。
在此背景下,上海率先出台政策组合拳,加快健全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,引导科技领军企业发挥“出题人”“阅卷人”“答卷人”作用,面向重点产业、未来产业发展加大基础研究投入,持续提升企业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能力,进一步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。
政企共同出资,企业出题风险共担
研发一代、生产一代、储备一代,是企业创新的三部曲。随着产业加速向新质生产力转型,越来越多企业意识到前沿布局的重要性和紧迫性,逐步把目光投向前沿技术、底层技术、关键技术,想在“储备一代”上超前一步。然而基础研究投入大、周期长、风险高,企业想做一来能力不够,二来“不敢碰”。
为帮助企业跨越从想做到能做、敢做的“鸿沟”,同时探索基础研究多元投入机制,2021年,上海在全国推出首个市企联合设立、共同支持基础研究的“探索者计划”。该计划以企业出题,市科委与企业按约定比例共同出资、风险共担的方式,面向全市高校、科研机构发布项目指南,开展基础研究。4年来国信配资,“探索者计划”参与企业从2家扩容到22家,共资助项目200余项,累计投入近2亿元。
最新出台的《若干措施》明确,支持企业与政府深入实施“探索者计划”,完善组织实施机制,充分发挥政府引导作用,支持企业面向经济社会发展急需领域和重大需求,聚焦底层关键科学问题,布局基础研究项目,同时吸纳更多集成电路、生物医药、人工智能等产业领域企业加盟。市科委副主任屈炜表示,上海正在积极探索央企、国企、民企、外企共同投入机制,为日益迫切的基础研究突破注入更多内生动力。
“探索者计划”所探索的“共同出资、风险共担”机制,在《若干措施》中新得到进一步推广。市教委副主任赵震表示,将支持本市高校联合企业建设协同创新中心,政府、企业按照 1:1 比例共同出资,围绕行业关键科学和技术问题开展应用为导向的基础研究。市教委、市经信委、市科委等将联合相关企业和高校,围绕重点领域实施联合创新计划,聚焦创新链与产业链的结合点,汇聚多方资源推动校企联合开展基础研究与技术开发。
财政补助+税收优惠,考核评价引导
尽管这两年愿意为基础研究掏钱的企业多了,但基础研究回报周期长、回报不确定等特点仍让相当一部分企业犹豫不决。如何引导更多企业“勇敢”跨出这一步?
《若干措施》提出,根据企业年度基础研究投入,分三档给予200万元、500万元和1000万元的一次性财政补助。上海核工程研究设计院有限公司科研创新部主任王丰表示,作为国内行业龙头,核工院去年基础研究投入1.8亿元。根据此次发布的新政,基础研究投入达到或超过1亿元/年的企业,给予一次性财政补助1000万元,这对企业持续加大基础研究投入、加强技术储备将是实实在在的重大利好,可谓力度空前。
为助力开展高水平基础研究,上海支持企业使用大科学设施共享服务,并对相关费用按照企业支出的50%给予补助,每家每年最高100万元。
“真金白银”的鼓励和引导,还体现在税收优惠上。《若干措施》明确,企业支持非营利性科研机构、高校和政府性自然科学基金用于基础研究的支出,可享100%税前加计扣除。
此外,上海还将发挥考核评价指挥棒的引导和倒逼作用,鼓励企业尤其是国企主动布局基础研究。比如,将企业基础研究支出在年报统计表中单列填报,根据规定加计视同于利润。要求承担上海市重点实验室等建设任务的企业,年度基础研究投入占总研发支出的比例不低于10%。
设立公益基金会,无偿支持基础研究
发达国家近半基础研究投入来自企业与社会捐赠。如何以公益方式激活多元投入,上海正在破题。《若干措施》支持企业和社会力量设立基础研究公益基金会,引导带动全社会捐赠支持基础研究。对公益基金会支持的基础研究项目,相关部门按照基金会投入的50%予以共同支持。
就在上周,全国第一家由地方国有企业联合发起设立、支持基础研究的公益金银会——上海启源公益基金会成立。基金会由上海国际集团、上海国盛集团、上海国投公司联合发起,聚集16家市属国资国企共同出资筹建,将通过无偿捐赠方式,支持前瞻性、颠覆性基础研究及其成果转化,把企业技术的“痛点清单”转化“资助清单”,将基金会支持的科研成果反哺产业一线。
市国资委副主任陈东表示,启源公益基金会将与市国资委“揭榜挂帅”研究课题联动,对于成功申报“揭榜挂帅”研究课题的科研人员,择优予以定向支持,助力国企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,填补产业链基础理论空白和技术原理缺位。
以公益浇灌“从0到1”,不仅国企勇担使命国信配资,民企也在行动。去年,国内“科学服务第一股”泰坦科技在沪设立自然科学发展基金会,探索以“充分信任+不论成败+科学监管”的公益模式,遴选资助基础研究项目,孵化科学问题。泰坦科技创始人、董事长谢应波表示,企业的成长离不开上海的创新土壤,鼓励更多科学领域的原创探索,也是为了反哺创新。
七星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